《智慧新科技,養蝦有頭緒》-鄺獻榮教授
技術簡介 | 昔日的全球養蝦王國,產量及技術曾經領先全世界,身為小面積的台灣,更在全球掀起一陣浪潮,但養蝦池經過幾年的使用後,水質及底質環境逐漸優養化,造成產量大幅度減少。近年來,各方專家開始將科技帶入,試圖改善養殖環境,雖然隔著一層水,讓技術運用上難度更高,但是隨著科技不斷增進與創新,專家們要讓養蝦人不再擔心受怕br / 傳統養殖方法耗時又費力,容易受到疾病和水質影響,養殖可說是看天吃飯的一門生意,但隨著智慧養殖技術日益發展,已逐漸改變部分養殖產業生態。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轄下團隊-中山大學鄺獻榮教授與中山大學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團隊,運用科技創新,透過水質監測、水下影像觀測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獲得包含水質、環境、餵食、活動、成長、數量、健康狀況的即時資訊,進行自動化、智慧化的蝦子養殖分析、診斷、決策與管理,以降低成本並提高產量。br / 更重要的是,團隊也導入更先進的AI技術以及模型,在雲端建置智慧養殖管理系統,進一步辨識、分析水下觀測裝置上傳的影像資料,來獲取飼料殘量、蝦隻活動力等相關資訊,並運用這些資訊,進行養殖決策或是提早預警的作用,還可自動控制相關設備,以降低成本及風險,最後達到提高產值以及獲利的目標。br / 有了新科技的幫助,未來的養蝦人不必時常擔心自己的蝦寶寶遇到各種環境的威脅,讓養殖更精準更有效率,智慧新科技,養蝦有頭緒! |
||
---|---|---|---|
關鍵字 | AI中心 中山大學 智慧養殖 AI蝦 smartaquaculture | ||
相關下載 | 智慧新科技,養蝦有頭緒.pdf | ||
研究計畫 | |||
研究團隊 |
曾經閱讀此篇文章的人也閱讀過下列文章
提供國際AI研究中心與應用產業最新資訊
-
透視大腦技術:全腦光學刺激成像與神經迴路建模
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結合自行架設之精準神經激發系統,以及具有毫秒解析度觀察神經動態行為的影像系統,發展獲取大體積腦組織中的神經迴路上下游的連結編碼方式,並以此資料建立精確的神經網路計算模型。計畫團隊已在果蠅後級視覺系統上驗證此技術,並將應用於其它如老鼠之較大型物種上。此技術預期可大幅增進對大腦複雜運作原理之理解。此計畫發展出世界上第一個可在小動物活體腦中以毫秒解析度觀察三度空間神經動態行為的「高速體積成像系統」,並擴充自製光學神經激發系統,做到「全光學生理」觀察,成功解析果蠅腦中的視覺神經迴路上下游的神經連結與編碼模式,並以此資料建立高精確度之大腦計算模型,用以解析大腦之運作原理。
-
高效能量子密鑰分發系統
國立清華大學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研究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利用單光子的量子態傳遞和測量產生並分發安全密鑰,讓使用者可進行完全保密的加密通訊。此計畫利用自行開發的微型化單光子光源,並配合差分移相量子密鑰分發協議及單光子波包整形技術,成功以校園網路光纖實現台灣首次的戶外高效能量子密鑰分發及簡易量子通訊。這項技術有助於發展商用或軍用的絕對安全通訊網路。目前常使用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光子量子態因受限於製備效率和光子的相干時間,密鑰產生效率與100%有相當大的差距。此計畫利用自行開發的微型化單光子光源延長光子的相干時間,並搭配計畫團隊研究多年的單光子波包整形技術,把一個光子均勻的散佈在三個相位差可調的脈衝內,實現了目前密鑰產生效率最高 (90%) 的差分移相量子密鑰分發協議。
-
《AI智慧科技 漁夫養殖升級》-張忠誠教授團隊
台灣曾經是世界草蝦王國,隨著時代變遷,技術日益更新,AI智慧化養殖是台灣農漁業的新里程碑,以全球產業面向來看,因海洋資源逐年耗竭,養殖漁業提供給人類食用的數量已經超越捕撈漁業,且不斷持續成長,現在台灣的養殖漁業也面臨到同樣的困境,舉凡環境汙染、魚病感染及氣候變遷等挑戰,期望能藉由科技來為台灣養殖漁業的永續發展開創嶄新的道路。